在四月初的时光里,中国篮球的赛场掀起了波澜。随着CBA常规赛的激烈角逐落下帷幕,各大奖项和常规赛数据纷纷出炉,而WCBA则正准备展开总决赛的争夺,一个赛季的征程即将画上句号。这一年,中国篮球最顶层的竞赛又即将过去,此刻正是盘点的时候。
首先,我们来盘点联赛。WCBA赛季中,各种热点事件层出不穷,季后赛中下克上的战况频发;CBA常规赛更是打得人仰马翻,各家球迷情绪高涨。虽然与中超相比,上座率或许稍逊一筹,但联赛的热闹与激情却别有一番风味。
然而,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球迷而言,联赛只是中国篮球的一部分。在中国篮球各联赛还未真正实现职业化的时候,大家更关注的是,有哪些球员能够脱颖而出,成为国字号的栋梁。
遗憾的是,根据今年的情况来看,答案显得有些凄凉。由于中国篮协的政策变更,外援在联赛中的影响越来越大。在CBA的场均得分榜上,几乎被外援的名字包揽。细数下来,中国球员的排名要到第22位才出现,而常规赛MVP胡金秋仅能排到第32位。这还是在总共只有20支CBA球队的情况下。
这不仅仅是个别情况。回望近十年的CBA联赛,每当允许外援上场的时候,中国球员基本上都无法凭借表现拿到MVP。得分王更是与他们无缘。WCBA的情况也大同小异,国内球员中得分第一的韩旭在总榜上的排名也并不靠前。
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思考:中国篮球的水平与欧美强国相比确实存在差距。各俱乐部愿意在外援身上投入重金,以换取最直接的回报和快乐。然而,这却导致中国球员在联赛中的角色变得边缘化。即使是国手,也不过是更好用一点的工具而已。
那么,由这些或好或差的“工具”组成的中国队,在国际赛场上能够打出怎样的表现呢?这是一个极其深刻而残酷的问题。我们是否应该限制外援的工资水平或数量,让国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?
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,但可惜的是,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如限制外援工资、减少强队外援数量等建议却被视而不见。这些建议不仅有助于提升联赛的观赏性,还能缓解各队的开支压力。然而,它们却与中国篮球一起,面临着泯灭沉沦的风险。
面对这样的现状,我们不禁要问:中国篮球的未来在哪里?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在世界篮球舞台上崭露头角?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能看到中国篮球的崛起和进步。